营销痛点:引进式“硬着陆”VS.渐进式“软着陆”
当下B2B市场营销的最大困局在于:获客难、获客贵、市场-销售协同能力低等。随着数字化营销概念的深入,市场部期待通过营销自动化系统等Martech技术解决目前遇到的困境,并以此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机会。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公司在试水数字化营销时并不顺利,理想中的客户画像数字化、互动过程数字化、营销结果数字化,每一步都步履艰难。
Focussend通过多方调研了解到,在具体营销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市场部门未能有效规划营销数字化发展路径,盲目搬运,采用了与自身情况不符的方法论或技术产品,直接导致了营销数字化落地“硬着陆”。
比如,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营销落地实践中,抛开细分行业差异化、企业规模差异化、不同业务模式市场架构差异化、外资和内资差异化等因素,把数字化转型简单等同于引入数字化策略工具,进而陷入到只会引进、不会使用的尴尬局面。Focussend认为:企业想要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抛弃“硬着陆”,拥抱“软着陆”,通过渐进式发展,来完成营销数字化转型。
6月28日,Focussend CGO王涛携手慧鹞咨询主理人阮慧平,就“营销软着陆,增长不掉队—B2B企业营销数字化渐进式发展之路”话题,开展了为时两个半小时的直播分享。数智磁力汇作为行业自媒体,为大家整理分享直播精彩观点。
#我们来看看,这场直播都有哪些精彩观点#
“B2B企业数字化营销发展有五个阶段,应当循序渐进。”
#阶段一:营销物料数字化#
对于只具有初步数字化实践的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实现物料数字化,进而为传统业务赋能,完成“吸粉-留资-扩大传播”的营销意图。
#阶段二:营销场景数字化#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的企业所侧重的营销场景不一样,比如预算较少的B端企业对品牌官网场景、公众号场景十分看重,主要通过打造行业案例、产品矩阵、内容来推进营销工作;对于海外营销业务场景,则更多的使用EDM+SMS推送手段来与客户建联;对于预算较多,有一定市场规划的企业,则采用多种组合型场景模式,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微信/企微生态场景与用户进行场景化交互。
企业进行场景数字化落地的时候,要避免功能浪费,不要单纯以“他人”为参照物实行场景数字化的“硬着陆”,而是要基于企业自身优劣势、预算、规模、员工素质等因素,完成数字化营销场景的搭建。
#阶段三:营销全渠道全触点#
营销数字化触点应当更关注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户旅程的交互,通过各个触点的数字化、智能化达到多维度的客户行为感知,才能真正实现触点价值,反哺企业数字化营销策略升级,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举例来说:从用户第一次与企业方接触到注册参会、会中互动、会后行动,每一个动作都被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传递到企业CRM或其他营销系统中,正是通过这些接触点,企业才能敏锐捕捉到客户洞察,为下一次接触提供服务,加速购买行为,并最终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真正的客户。
#阶段四:营销全链路协同#
B端客户的决策旅程漫长,整个决策链路需要市场和销售部门的协同努力来共同推进,因此,需要就以下维度达成全链路协同:
1. KPI指标一致。
2. MQL判定标准一致。
3. 建立SDR团队或职能,SDR不仅要具备挖掘需求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市场意识,知道市场运营的基本逻辑和思路,比如当用户来源不清晰时,要协助了解客户来源,或者在前期沟通时,对客户画像有一定程度的识别。
4.与CRM打通。比如,由销售人员添加到CRM中的客户记录中的数据(如客户是否成交等)要实现自动添加到营销自动化系统中,这样营销人员也可以清晰判定目前线索所处的阶段,以此制定下一步的营销规划。
第四阶段涉及销售与市场的高度协同,是许多企业(甚至包括头部知名企业)存在着运营摩擦的环节。而对于一些Martech厂商来说,却往往会为了推介产品而引导客户从第三甚至第四阶段开启营销数字化,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花费更多的预算购买了许多暂时用不上的功能,不仅部署和实施繁琐,给使用也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务成功的获取,甚至成为了制约B2B市场增长的鸡肋和绊脚石。
#阶段五:营销自动化智能化#
企业引入数字化策略工具其中的一大优势便是营销全流程自动化,即通过搭建自动化工作流,选定相应的用户群体及营销策略就可以完成去人工化的完成营销动作。随着企业营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于自动化流程的应用也会逐渐娴熟,这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以内容营销举例:当企业能否在关键节点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是内容转化重要因素。比如在参加展会时,工作人员无法保证兼顾到每位意向客户。这时,当潜在客户想了解某项产品时,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触发自动回复功能,当用户提交联系方式后,自动发送包含产品相关的图文信息。通过运营人员前期设计好的自动化工作流和高质量的、相关的内容流,引导客户从这一内容板块进入下一内容板块,让客户深度感知企业价值。
同时营销智能化也是企业数字化营销的未来突破点,包括了智能化归因、AIGC、智能决策、智能预测等应用。以营销归因为例,可通过埋点和数据对接等方式将各个营销渠道的客户数据接入营销自动化系统,并根据各个渠道客户数据在全链路的转化情况,计算出具体的ROI。而转化归因则相对复杂一点,因为客户会与企业产生多次营销交互,而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各个触点对于客户成交的贡献度是不一的,因此,转化归因问题也就成了数字化智能营销亟待解决和突破的一个方向。
“对于B2B企业而言,在规划数字化业务增长时,市场部门应该从自身的企业及部门情况出发,定位和自测数字化营销发展阶段,并选择可匹配数字化营销软着陆的martech系统。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是,可以满足企业数字化水平的不同,从不同阶段平稳起步,并能够伴随着数字化的提升,帮助企业完成营销数字化的进阶。”
#关系力VS.品牌力#
由于To B 服务营销链路太长,决策难度很大,再加上市场进入者激增,甲方选择困难症明显,因此相关企业负责人特别是销售型的负责人,更相信关系型市场推进方式,担心如果是做营销,钱会打水漂。
但是,由于To B 组织决策繁复,人员变动较大,往往导致关系并不牢靠,BD成本过高,并很有可能滋生腐败问题。因而,品牌力,反而是比较牢固的业务助力点,不太受人为因素影响。
这里,核心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是心智选择、心智影响和心智预售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品牌定位的概念。
#数字化营销四大痛点#
痛点1:心智混乱。
因为客户选型难(特别是现今To B服务进入者激增),需要从品牌视角出发,解决目标用户心智选择、心智影响和心智预售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品牌定位的概念。
痛点2::工具选择问题。
目前市场上营销工具众多,让人眼花缭乱,选择哪一家,哪一家性价比更高,哪些功能满足需求,哪些工具可以形成有效的互补,什么才是最优解,这都需要基于实践经验和理性探究才能解决。
痛点3:全流程多角色管理、多渠道多类型数据反馈的问题。
痛点4:基于ROI测算逻辑的内容测试、渠道选择、数据反馈和系统对接等问题。
#全局思维&动态调整#
战略事涉全局,品牌战略可以给营销工作以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任何营销的工作,需要基于品牌定位,有针对性的完善内容。
但是战略易做,落地难。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战略会有很大不同。同时,事物矛盾变化的发展状态,也告诉我们,需要用一种持续变动的发展理念去对待万事万物。我们不可能指望用一种流行的管理工具和理论去包治百病,企业是持续经营、不断反馈的过程,需要“见招拆招”。
因此,“品牌轻战略五步法”强调要基于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信任背书,匹配内外部配称信息,再梳理目标客户画像、产品卖点、销售痛点,进而提出数字化营销策略,再结合量化营销思想,对品牌营销内容和过程进行跟踪反馈,适时调整,确保推进“品效合一”,真正实现专注业绩增长目标。这是一个体现全局思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持续转化提升过程。
#哪些企业被点名了(或好或坏)#
三个正面例子:
1.“如果区域和价格没办法成为区隔竞争的手段,市场已经进入血拼厮杀的白热化阶段,可以通过产品特性、独特技术甚至重要的甲方来做区隔背书。比如,锦湖日丽,改性塑料技术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听起来就很牛。”
2.抢占第一的品牌,更容易占据竞争优势。比如,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这个口号一发布,该司股票发行价60多元,开盘就涨到接近300元,收盘的时候也超过了200多余,暴涨200%多。这和该司响亮的品牌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3.可以给自己划个类,贴个金,比如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但当业内关于“AI四小龙成为笑话”的言论屡见不鲜的时候,甩开这个定位标签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商汤科技,就是从自身文化基因中挖掘定位特征,提出了“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研究的定位区隔”,他家最初起家是视觉识别的外包服务商,说自己专注于“原创”这个企业文化基因,倒也不为过。
两个反面例子:
XX电器:是一家上市企业,是国内首家液冷充电枪商业化量产的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公司官网上完全没有类似的定位表达,只能说是泯然众人。
北京XX智通,是碧桂园核心联盟企业,在2020年被评为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主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从公司对外公开信息上,缺少完整而显著的品牌定位表达。
#还有哪些观点或细节值得关注#
价格是不是阻碍销量的核心因素?
高中低价格带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是一种常见的定位方式。相对来说,高、低价格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竞争地带,中间态则需要用别的定位方法来做区隔。
举个例子,有两款芯片,一款具有超强功能,是几元钱的雷达芯片,可以无缝侦测到人的位置,包含人的呼吸,有人计划将它组装应用到家电模组中,售价30元,做智能空调的物联方案;另一款,技术更牛,芯片价格只要1元,模组价格10元。两款产品都推向头部空调厂家,结果是A产品的市场份额为0。
那么,价格因素是不是制约A款芯片市场销量的核心因素?从品牌定位的视角来看,A、B两款芯片天然具有价格区隔,不同的芯片功能可以联动下游厂商生产形成不同功能和价格带的产品。就像同样是冰箱,海尔售价不过几千,而卡萨帝冰箱售价高达一两万。
也就是说,价格高低,不应该是阻碍销量的核心因素,归根结底,是企业没有通过合适的品牌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
目标客户画像分析,要做到什么程度?
目标客户画像分析上,要基于客户的不同情况分别做分析,不仅要分析目标客户的静态信息(行业、业务聚焦点、公开财务数据、主要合作伙伴上下游情况等),还要分析它的动态信息(近期的战略重点、有无参加行业活动等),基于这些重要信息,后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内容。必要时可以跟销售交换意见,认真学习倾听一线销售人员带回的信息。
作为动态调整重要环节的复盘会,复盘些什么问题?怎么归因?
比如,按照最初的营销策略,计划年度做10场展会,按照每场展会获客100个的目标,年度获客目标1000个,成单100家。那么,在第一次展会结束后,就要分析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展会选择问题, 是现场引流问题,还是互动不到位,内容展示不到位,又或者是人本身的问题。
举个例子。某企业参加展会后,回来开了个复盘会。最终复盘的结果,说获客不好是因为产品问题。虽然,一切营销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产品问题,可以把展会上收集的产品问题反馈给产品部门供他们提升改进,但是,我们做营销的人,本质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我们能改变的是营销过程中的细节。
量化营销的第一步是什么?
首先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工具部署。在部署工具时,一定要做好工具使用的全域规划和制度制定,做好工具的使用培训。因为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营销工具的实施推进,很多时候涉及跨部门协作,一定要基于顶层支持,加强制度激励。
企业数据池,怎么建会更顺利?
企业数据池,不能仅靠市场部门自创,其信息来源,来自销售一线,来自售后反馈。销售和售后反馈信息,要纳入企业数据池,作为营销的重要素材。市场人员要建立企业数据池的采集标准,比如希望销售和售后提供反馈哪些信息,从哪些角度采集信息,制定好相应的问卷或表格。经采纳的信息,可以提供相应的精神激励或者红包激励。
不同决策旅程的内容,有哪些侧重点?具体可以怎么做?
在获客阶段,可以广撒网。内容上以宣传单页、宣传册、活动海报为主,发布渠道可以是社群、展会、朋友圈等,热点新闻性质的软文案例,则适合在信息流平台上做撒网的动作,目标是“吸睛”。那么内容生产的侧重点就应该是基于品牌定位的视角,凸显自己的产品特性或服务价值。
在内容投放时,我们需要对平台特征有一个基础认知,再基于A/B 测试的方法,在每个渠道、每个时段、每项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按照相应的标准做投放测试,测试结果符合预期后,再逐步放量投放。
如果是从用户考虑的阶段出发,可以提供白皮书、直播、会销等深度内容,作为“钩子”,吸引用户留资;这时候就进入到公域转入私域的培育转化阶段。市场营销人可以根据用户留资信息,建立MQL数据库,进而根据信息分类管理,提供案例分享等资料,保持与客户一定频次的互动和曝光。
当客户有实际需求,真正进入选型阶段时,可能会有一些相对密集的、多角色地了解行业信息的动作,当后台数据监测到此类动作,理论上客户已经实现了从MQL到SAL的转变。这时候,可以适时由专人跟进,了解需求,根据需求进一步筛选,建立SQL库。这时候,市场部可以提供初步的竞品比对信息、产品DEMO等,如果后台数据显示,该SQL在阅读时长或组织角色上有跨工具、跨渠道信息交互现象,基本上可以输出相应的线索数据给到销售去跟进了。
这些信息,以往是没办法精准跟踪和分析的,因为实现了数字化营销,通过各类营销工具的信息打通,就可以解决全流程多角色管理,内容测试和数据反馈的痛点问题。
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况。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市场人员根据数据反馈情况动态调整。
主流的数字化营销工具和理论点评
这两年,我见到的比较流行的数字化营销理论有“蓄水养鱼说”、“目标客户营销(ABM)说”、“营销自动化”说。这几种理论主张,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内核还是相似的。但是,率先提出某种理论或者应用某种理论,有助于在行业占据用户心智,这也是符合品牌定位理论的。可惜的是,目前有些营销理论,营销工具公司已经不提了,我个人觉得这算是他们的品牌损耗。
更多关于“B2B企业数字化营销发展”内容详情,可扫码加微后领取pdf
关注我们的视频号,了解直播现场更多经常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