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816536734

  公司邮箱

  479498864@qq.com

     名片二维码

   

直播精华|王小毅: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市场营销10问

发布日期:2023-04-25 16:55:40   作者 :点击关注    浏览量 :484
点击关注 发布日期:2023-04-25 16:55:40  
484

德制造业研修院“专精特新”系列直播开启学习之旅,本次直播聚焦“市场”和“营销”两个关键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战略破局道路。

点击上图获得王小毅老师直播回放及PPT。


12月17日晚,中德制造业研修院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教授王小毅老师做客直播间,进行他的主题分享——《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市场营销10问》。“专精特新”是当前最大的热点之一,是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王老师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为企业提供破局之路。以下是小德为大家总结的直播精华:


问题一:市场营销到底要做什么?


这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到底要如何看待营销,营销到底要做什么。其实很多人对营销有一个误解,觉得营销就是赚钱,恰恰相反,营销是企业收入的最后一个环节,营销决定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所以从营销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的运行会看的更加清楚,为谁而服务、怎么去服务、服务什么。有三个关键的内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第一,对顾客的价值如何去实现。任何的营销都是为了顾客价值而服务的,中国对营销一直有一个误解,营销的英文是“marketing”,翻译成“市场”可能更合适,一旦变成了“营销”,就有一种蝇营狗苟、挖空了心思买东西的意思了,这就太片面了。如果我们以“企业的经营要用可持续性来获得顾客”来看待的话,视野就完全不同,营销的目的不是把东西卖出去,而是与顾客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关系建立了,顾客找对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业务闭环的问题。任何的东西最终要服务于市场,市场产生收入,使企业形成闭环,否则企业做任何事情只有成本,没有收益,所以营销是完成整个企业经营业务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想一下,在管理一个企业的时候,如果离开了营销,很容易变成“为了做事情而做事情”,不知道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里有一个观点叫做“价值链”,企业的每个环节是为了创造价值的,而价值本身就是企业营销核心追求的目标。

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我们今天做的任何事情,为营销部门、营销工作能否创造最终的价值,以此来衡量所做的这些事情是否有益,你会突然发现,企业的管理会流畅很多,业务会形成一个闭环。

书本上讲,管理的本质在于做计划、做决策,其实误解了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不是领导力、执行力,而是做闭环的能力,做到事事有落地、有人负责、有过程、有跟踪、有结果、有复盘、有迭代。营销从闭环的逻辑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会跳出原来的“营销只是做广告、做宣传”的一个非常片面的思路。

第三,营销本身是为了公司的战略而服务的。战略的本质是为了可持续增长,这时要通过营销来找到最适合的市场空间。当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业务、客户的时候,其实是在思考营销问题,营销就是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获得盈利性增长的一系列流程、制度和行动。


问题二:要建立什么样的营销观?

如果没有建立和理清楚一套自己的营销观,做任何事情会有很多冲突的观点。这里我列出了四种比较典型的营销观,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一,产品至上,其实不是这样的,营销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最终的价值。当聊产品的时候在聊自己,这是工程师思维,产品经理思维考虑的是我有什么、怎么把它卖出去。如果从自己出发,是不可能把东西做好的,换一种思路,如果从客户价值出发,眼里就不会只有产品,而是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产品要不断优化、细化、迭代来创造价值,如果产品不具备在一个领域细化迭代深入的能力,这种产品思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

二,产品做什么不重要,客户想要什么才重要,牢牢把握住一个客户,和客户一起成长,这叫客户定位的营销观。这种思维对吗?很对,但是刚开始不可能抢到最大的客户,往往会从差异化的客户出发,找一个比较小的、可能其他供应商都看不上的客户切入进去,这种叫做利基定位,和客户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关系。

所以这个时候既要有一种功能服务,也要有一种情感纽带,共同成长。它的核心是要和客户进行匹配,但是随着客户的成长,你真的能够跟他一直走到底吗?很多客户成长起来之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你踢开,因为他认为你是在他的初期阶段陪伴他成长的,但是随着他的壮大,你的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三,价值驱动,引领客户、引领市场,给客户创造了别人无法代替的价值。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说明已经处于这个市场的领先低位,能够占领市场,那么尽管这家公司只做上游的一个小环节,但是能够成为价值创造者,这叫做价值驱动的营销观,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价值成为市场中独一无二的。

第四个阶段,共创导向,不仅仅在某一个市场上牢牢占据。为什么呢?在这个市场中成为第一,但是这个市场不大,好不容易从水手成为了船长,但是这艘船沉了,那有什么意义呢?很多时候成为冠军不是因为能力很强,而是别人看出再进去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这样的企业真的是成功的吗,我觉得不是,至少从营销的角度不应该是这样。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是服务于某个客户,也不是纠结于产品,更不是把一个小市场全部吃光让别人都活不下来,而是把自己牢牢地嵌入一条产业链当中,向两端延伸,与两端的客户建立一种稳定的共创关系,一起把这条产业链做大。随着产业链的做大,随着客户的成长而成长,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终考量的是价值链整合的能力。


问题三:企业正处在哪一种增长市场?

在正态分布市场中只能赚取到平均利润,比别人多赚一点或者少赚一点都很困难。这个叫做完全竞争的 ToB 市场,考虑的是市场准入,只要进入到了这个市场就会非常顺利。努力并没有用,因为无法改变客户认知,你只是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提供商,跟别人是一样的。客户之所以保留你,是因为要保留采购目录的多样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扩大自己的业务、提高增长率?这个时候单兵作战就很难,不可能在一个客户上拿到更高额的订单,也不可能靠一个业务员、靠一个区域去做到更高的订单。这个时候唯一的突破办法是让自己的市场的覆盖面变大。单兵作战能力没有改变,利润率没有改变,但是市场的铺设范围变大,整个收益自然就会增加。

当增加自己的市场铺设范围的时候,管理成本会随着区域的增大,影响程度呈指数级上升,变成一个卡脖子的问题。随着网点的增加,管控能力就会变弱,与其去抢单,还不如建立一种更高效的管控模式,靠管理来提高自己的市场覆盖面。靠市场覆盖面的提高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利润率是不变的。

我想这是很多企业目前存在的非常痛苦的正态分布,因为管理成本有极大的杀伤力。但是如果有能力跳出正态分布,进入幂律分布,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幂率分布指的是主要收入来自于少数客户,这些20%的客户可能占据了80%的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临的就不是完全竞争,要选择的是,第一,在某一类的细分市场里面能不能做到数一数二;第二,能不能抢到重要客户的订单,这些重要客户订单利润可能并不高,且要求会很高,但是一旦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其他所有的客户都会纷纷开绿灯,利润是通过其他的客户的订单来获得。

这个时候是可以不断提高利润率的,而且因为有了技术的加持,市场的覆盖面也会增大,但是并不需要像正态分布的市场覆盖面如此之大,所以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管理成本问题,只需要服务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点客户

一旦进入幂律分布市场,一定要抓好头部效应,要懂得市场的规则,我把它叫做平台规则。我们今天面对的整个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平台,我们有大量的客户,有大量的竞争对手,市场就是最大的一个平台。


问题四:怎样才能跳出供应链困局?

在营销当中,供应商和客户都是处在供应链里面的一个链条,最终都是为消费者服务。在这样的一个供应链逻辑里面,每个环节的工作是要前后替代,这叫做武力竞争模型。你和上下游之间什么关系,客户能不能用另外一个竞争对手替换你,上游能不能绕开你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持续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思考的时候,你会明白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当你服务客户的时候,你能不能把别人也替换掉?有没有可能绕开你的客户,服务于他的终端?有没有可能把你的上游纳入到你的体系当中?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未来核心布局应该在哪里。

当产品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供应链的上游会更加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当产品变得越来越简单化的时候,供应链的下游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很多其他的行业当中,这种逻辑都有出现。


问题五:怎样拥有持续提升的营销能力?

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三个多元的组合,从多元产品,到多元渠道,到多元市场,任何一种组合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快速增长的新机会。但是要有最低成本的方法触达到这种组合的机会,如果有些机会上门,一定要牢牢抓住。怎么样才能够拥有持续提升的营销能力?

第一,要掌握市场的规则,不同的市场规则以及跟渠道之间的关系,跟渠道共对。要从市场规则出发,认清这种规则。

第二,拥抱新常态。在新常态里面,新的业态、新的营销方法的出现,以此来确定你在产业链当中的定位。任何人的位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拥抱这些新的东西,不要惧怕。

第三,善于学习,在行动当中去学习。贴近客户,优化节点,这样就不会盲目了。

最后,要有系统化的建设逻辑,要摆脱供销关系,摆脱贸易思想、生意思想,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营销管理系统,一个以市场倒逼生产的营销管理系统,这样的逻辑才能够走得更加的长远。



在听完王小毅老师对专精特新战略性市场营销10问的分享后,直播间的伙伴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在评论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让我们来看看部分精选问题:
Q:专精特新企业可能知名度不高,应该怎样去做品牌,才能让更多客户看到他们?
对于一个要素型的产品市场,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要素的品牌。普通老百姓不一定非要深度了解,所以不需要在老百姓端做说服。有两个思路,第一,做社会公益性的品牌,迎合社会的主要潮流,适当做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来让消费者了解。
第二,牢牢地依托于客户,客户在市场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你的产品是在客户的产品中体现出来的,就变成一种核心的要素。剩下的其他宣传就不要去做,因为毕竟是个制造业 ToB 企业,普通老百姓知道很多对营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除非在社会公益舆论上形成一种很好的借势,以及在服务的客户上会形成一个对客户的市场影响力的提高,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才变得有价值。

Q:专精特新企业是比较依赖技术的,不擅长或不重视营销,所以科技创新类的产品价值就比较难被转化。对于这种情况,老师有没有好的建议?

其实我们今天一直在讲的技术转化,里面很多的是一个市场的问题。让一个技术人员去懂市场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这里面要形成一个很好的组织,也就是负责市场的人和负责技术的人之间要有一个沟通的通道,这两者不要轻易合并。

技术本质上是为客户服务的,b端的所有的技术一定要落到实际的客户价值上去。客户要的不是最新的技术,客户要的是这个技术帮我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技术人员本不需要营销,但当需要营销的时候,其实不是营销出问题,而是可能这个技术根本没有带来真正的客户价值。

需要反思的是,技术研发一开始的时候,方向是不是就错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 ToB 里面不是这样。这个东西如果真的这么好,关键性能、成本比较各个方面如果明显优于竞争对手,客户自然就认可。

最后我的一个建议,要建立一套市场驱动的营销系统。以市场为驱动,所有的其他的部门就要为市场的目标而服务。形成这样的一个逻辑,尤其在重要转型期的时候,可以走得更加的长远。

Q:现在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怎样去给产品定价?

这个确实戳到了中国很多制造业的痛处。我前面说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不是比市场份额,而是比定价权。如果没有定价权,证明在整个产业链中没有什么地位。很多企业都有一个固定的问题,只要竞争一激烈就降价,觉得价格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其实不完全是。当竞争变激烈的时候,要想清楚有没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更高的壁垒。

降价是因为有核心竞争力。某一个原料、替代工艺可以做到比别人成本更低,或者某一个管理手段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盲目的降价,降低自己的净利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跳出来?两个思路,第一,进入幂律分布,核心服务重点客户,通过重点客户的服务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第二,避开大的竞争,找一个竞争更小的新兴领域。

很多企业都进入到这种圈套,大家以为自己真的成为隐形冠军,代价是挤掉所有的同行,以大量的银行贷款、成本转移来让自己持续增长。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明确判断,这样的以降价来增加订单量的客户是不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

王老师的分享内容好评如潮




以上是王小毅老师分享的部分内容。此外,王老师还分享了“如何进入新市场?”“怎么摆脱海外市场的局限?”“如何建立品牌?”等问题的解答,点击下方领取按钮,一键获取完整直播回放及PPT。



联系我们
QQ:
邮箱:
地址:
赋能中小微企业,我有资源/需求
479498864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738号裕安大厦3F-R033
电话:
13918330748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
回到顶部